智能汽车首席电话会纪要

会议纪要 2022-04-14 22:24

国际电子首席分析师:车载镜头行业的现状

车载镜头现在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的情况,需要自上而下来看。整体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受限还是主要问题,以及缺芯片和近期的车厂陆续停工。生产层面是整个行业上半年需要关注的。在需求层面,市场需求仍然保持强劲。

近期市场对汽车行业比较担心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是车厂的涨价潮。目前各大车厂涨价已经发生,从需求层面来看,多少会受到涨价影响。但是这个问题或许可以被下半年新上市的低价车型所对冲掉。大约在三季度会有较为低价的新款车型上市。例如国内的的车厂品牌推出价格约25万到26万的车型,会把低价格的板块补上。让消费者在A00车型之外有较低价格的车型选择,这样就可以把涨价带来的影响给填补上 。第二个是地缘战争的影响。在做长期的海外投资者,会担心欧洲政府可能会提高军事的费用,因此会影响未来对新能源大规模的补贴的力度。**第三个是最重要的也是投资者持续担心的问题:贯穿今年整年的缺芯片。**前不久舜宇光学科技业绩会指示出今年的车载镜头收入增长20%30% ,它的增长量是比之前5%的预期到来的快,但是公司层面最担心的还是缺芯。在车企了解到,假设今年新能源车在9001,000万辆的全球预期之下,整年的车载芯片还是供不应求,目前海外几家主要的芯片公司交期和包括库存交期在50周以上,这个问题目前是非常难完全获得解决。

根据海通电子组模型预测得出:今年国内新能源车批发是530万辆,全球大概是900万辆,比市场预期稍微低一点。 从时间轴来看产量最差的时间是1-4月,主要还是生产层面的原因,近期工厂的停工停产导致供应中断。从结构上来看,在供应链的扰动下,中高端的电动车、混动车占比会提升。A00级占比会下降,优化产品价格组会。以车用电子供应链来看,上游的芯片是优于下游的一些零部件,但现在上游的交期还是很长,未消化的订单很多都是50周以上。

回到车载镜头,基于自上而下的大环境和530/900万辆的假设下,预计今年明年全球车载电子的市场增长分别为19%和21%的同比增长,这个增长是由新能源车的渗透率的提升和环视镜头的搭载增加所驱动。在车载镜头的板块,科技的股票里面建议关注的是舜宇光学科技,他们车载镜头的份额今年明年分别为35%跟38%,持续保持龙头的地位。另外舜宇光学科技今年的下半年一个新板块车载模组也将量产,主要交付给国内的车厂。这个板块预期全年的收入可以达到10个亿。车载相关的包括镜头、模组,和一些激光雷达,在今年的舜宇的整体盈利贡献了16%17%。另外车载镜头里,**建议关注的是联创电子, 从自上而下的角度来看车载光学这一块,联创电子它也是非常不错的一个选择标的,它有一个非常明确部件的产能目标,在2025年车载镜头产能达到1亿颗,车载模组大概是0.5亿颗的产能。如果满产,在2025年全球会达到约1520%的一个市占率。只需等待公司车载镜头的产能释放,盈利贡献会迎来一个中期拐点。车载业务收入目标:2022年8-8.6亿元、2023-2024年20亿元、30-40亿元。如果公司如期完成,业绩是非常之超预期的。**

国际光学车用电子分析师:激光雷达市场

核心观点总结:

1, 激光雷达即将进入爆发式的一个增长。

2, 从技术路线的角度,中期线光源+一维转镜的方案有望胜出。

3, 建议布局中上游原组件的一个供应链。

整个激光雷达未来的市场会进入一个爆发式的增长。今年中国区市场给的数字是40万+,供应链check下来,前年中国区大概是20万+出货量。明年行业普遍预测会增长3~4倍。到2024 和2025年,是每年翻一倍的预期,全球市场可能是数字的2.5倍。2025年可能中国区会有大几百万的激光雷达出货,全球来看应该是小2,000万左右,这个数字是非常低低渗透的数字,因为一台车平均按两颗激光雷达测算,2025年大约是10%的渗透率。

首先从技术路线来讲,激光雷达的技术路线非常多,可以根据以下几项因素来对商家做对比。第一,是人眼安全性的问题,想要探测距离在200米以上,就需要继续增加功率但这会对人体有伤害。第二,是成本的一个考量。以光源跟探测器为例,随着它们光源使用的数量上升,探测敏感度更高的探测器,成本也会随之提高。第三 ,过车规的难易程度,面光源在中长期是一个不错的选项,中短期仍受制于成本和过车规的问题,还没办法大规模的去作为主探测器。

激光雷达技术种类可为:点光源、线光源和面光源。

点光源原理是:一面镜子有些功能可以实现横轴和纵轴的扫描。镜子它的振动频率非常高。在单位时间内,一个点光源就可以实现一个面扫描,这种方案叫点光源+二维的转镜,维持在横轴和纵轴两个维度。

线光源工作原理只需要有一个镜子能够左右摆动,即可以实现分辨扫描。这种方案叫线光源+一维转镜。对比点光源加二维,是在光源上做了一个升级,从原来的一个或者是几个点光源升级到10个或者几十个线点光源,这叫做线光源。面光源的工作原理是它本身就是一个面,其实它需要的转镜版是0维,也就是说不需要转镜。间隔一定的时间做一次扫描,实现全面扫描的过程。这是三种划分方式。

未来技术路线的趋势

线光源可能会是未来的一个趋势。目前市场上还没明确激光雷达过车规的准则,而面光源二维的转镜的转动和振动结构比较复杂,在有车况的环境下的稳定工作是一个挑战。所以市场还是倾向于看好线光源+一维转镜的方案,很多公司也从原来的点+MEMS也转向了线光源+一维转镜 。

各技术路径所用零部件

首先点线面三种技术有几个零部件产品是通用的。在光学零件上的发射镜头和接收镜头,以及玻璃视窗的防尘防水防雾技术。不一样的是在光源处理和转镜。以点光源举例,点光源要做光线的准值再进入二维的转镜。在二维的转镜形态各异,有MEMS的微振镜,棱镜+振镜,双楔形棱镜。从点光源到线光源的进化光源数量会增加,透镜这个零部件要提升功能的实现。从线光源到面光源,里面需要处理的准值增多,零部件也需要提升,不需要转镜直接从发射镜头到接收镜头。 

各技术路径的成本价值:

点光源,它的特点是成本很低。理论上来讲大约几十块到一两百块成本即可。线光源处理光源用到的二维转镜,有MEMS,微形棱镜+一维转镜,成本上都有差异,再加上芯片的成本,线光源的成本会高一些。最后面光源会有发射接收这个镜头的过程,所以成本会更上一级。在2025年车规没有明确之前,工业物流使用 Flash这种面光源的方案量激增,成本也会提升,有一块成本是不变的,无论哪种技术路线,光学的零件和发射光源都是价值量非常稳定的。因为它技术的迭代很慢,甚至都没有迭代。未来可关注光源上的VCSEL技术, 这是一个比较有前景的成为激光雷达潜在的主流方案之一。

一两周前的市场调研发现很多激光雷达的品牌报价在3000块人民币左右,这个价格代表后期会进入放量的拐点,具有指导意义。这说明很多初创企业为了和车企做深入的绑定在成本上做出让步,但是后期很难价格再提上去,这代表未来行业洗牌会非常剧烈。目前全球上百家的激光雷达品牌,未来不可能是分散的市场格局,行业格局会变得非常集中。所以建议选择产业链的中上游企业关注,因为无论技术怎么演变,都无法取代的一些技术。建议关注舜宇光学科技,它的激光雷达是有大增长潜力,甚至这可能是未来第二增长级的业务。尽管永新光学和舜宇光学科技在激光雷达零件上是竞争关系,但这是进入行业较早的两家公司,在全球消费电子激光雷达做的光学零件的量也是比较多的。另外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是光源发射端的聚光科技,这家公司有非常强的稀缺性,技术壁垒够高,商业卡位的优势也很显著。

国际新能源科技战略首席分析师 :自动驾驶的发展与更新

目前自动驾驶有两个方向,一个是AD全称叫 Automatic Drive全自动驾驶的技术方向,另一个是做 L2级的自动驾驶。目前来看L2的落地性会更强。自动驾驶行业的市场空间非常大。假如L3级以上可以实现,2024年整个市场达到1.4万亿美元。RoboTaxi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将会占到1.1万亿美元。自动驾驶系统中传感器和计算芯片的算法市场,在未来 20年里会有一个非常快速的发展。我们预计到2030年的市场规模能达到570亿美元,到2040年能达到1,730亿美元,这只是没考虑中间过渡的辅助驾驶方面的市场,规模中短期的市场规模将会更大。

自动驾驶行业细分:

自动驾驶系统可以细分为传感器,计算平台,ECU域控制器,算法软件三大部分。预计传感器市场规模在2030年能达到430亿美元,其中激光雷达领域,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摄像头这些传感器在未来将达到接近100亿美金的市场规模。计算平台、ECU、自动驾驶计算芯片、座舱架的芯片预计到2030年能达到600亿美金的市场规模。其中计算类的芯片能占到一半以上。算法软件方面预计是到2030年达400亿美金的市场规模。未来10年会有一个非常巨大的发展的机会。

自动驾驶行业格局:

行业格局分为两类player,一类player 是OEM:整车厂自己去做研发。另外一类player是Tie1。例如创业公司,或是有大资本大产业背景的公司,他们来做一个Tie 1的角色。传统动力汽车的车企努力向自动驾驶相关产业链去转移,力求掌控相关的自动驾驶核心技术。目前在这个领域里面竞争也日益激烈,但目前其实还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格局。

特斯拉的它的FSD已经迭代了的v10版本,小鹏今年推出城市NGP功能。Mobileye,之前是在L1和L2级的OEM的主要供应商,但目前在高级别领域有点掉队的趋势。另外 谷歌的Waymo、百度的Apollo类似的一些科技企业发布的l4级+自动驾驶公司,短期为了实现收入落地,纷纷转型做回L2定位。主机厂也在投资自动驾驶的领域,例如长城旗下的毫末智行,广汽投资了文远知行,上汽投资了商汤科技,比亚迪跟Momenta的合资公司,吉利和百度的集度品牌。

AI软件在自动驾驶的应用:

自动驾驶的本质是AI软件的应用。AI的核心三要素是:AI的算法,数据和算力。算法的核心它是通过一个special computing虚拟的空间建模来计算情况,尽可能处理不常见情况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保证自动驾驶的百分百安全。如不能做好,这是限制自动驾驶软件发展的核心。数据最主要是看里程数的累计,目前有两种积累里程方法。一种是通过虚拟的建模,人为的设置障碍或者是物体,得出虚拟里程数。第二种是通过实体记录,例如特斯拉的behavior training方案。是地面上数百万量车在路上的数据反馈到特斯拉来记录,车子越多,记录各种场景数据会越详细,能更优化的处理突发情况。国内小鹏也是通过类似的方式扩张,但是小鹏数量少。算力主要体现在硬件上。硬件方面海外芯片设计巨头,已经进入到汽车的领域。英伟达的Orin芯片,高通的Snapdragon Ride。比如蔚来的ET7,它是全球第一款交付Orin芯片的主机厂。英伟达在今年GDC 2022大会宣布,比亚迪将在2023H1搭载Orin芯片。芯片厂商行业排序的话**,是Orin > Snapdragon Ride > Mobileye > 芯擎科技 > 地平线 > 黑芝麻。**算力的大小对应自动驾驶不同的级别。L0-L2级,10TOPS足够。进入到 L3 L4级的需求,可能会需要几十TOPS 算力的芯片。进入到L5级,就需要数百TOPS算力的芯片。现在自动驾驶车企会在车上预埋强大的硬件,以匹配后期软件发展的迭代 。从务实角度说这不是很好的方案。因为激光雷达成本比较高,多上了两颗芯片,把成本提高近万元。等软件真正可以升级时可能预装的激光雷达已经损坏。并且法规不允许L3和L4上路,目前L2级最快落地,一般算力的硬件即可。例如哪吒这种比较务实的车型,他的需求与硬件匹配度是可以的。

目前市场上主要是L2级和L4级2个技术路线,目前L2级的自动驾驶有望在 2022年超过1,000万辆。如果按2000 到2,400万辆车的假设出货,占比是非常可观的。L2级逐渐成为汽车的标配的趋势。自动驾驶在封闭环境较容易落地,例如目前国内干线物流规模约7,500亿,末端配送是840亿将近1,000亿的市场规模,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机会。在乘用方面主要看今年在法律法规是否有可能上L3。自动驾驶的应用方向整体的发展还要看政策和技术成熟度。

汽车传感器的格局现状:

像激光雷达竞争的格局还是在剧烈的发生变化。毫米波雷达被国际上像博世、海拉等几家大公司垄断,国内像得赛西威等企业也是在迅速发展。目前国内的研发动力不足是因为目前本身价格也不贵,量也有限。未来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所以国内会有更多公司进行研发和国产替代。目前激光雷达很难登陆资本市场是因为现在行业属于很早期竞争激烈,在专利方面上会有一些问题。谁先上市,谁就有机会去狙击其他企业。预控制器方面,建议关注传统厂商得赛西威或者经纬恒润

MCU国产化也是未来的机会。目前 MCU国内需求明确,供给主要来自国际大厂。海外大厂扩产很谨慎设备很难找,这对于国产的车规 MCU公司是一个时间窗口。国产的MCU未来替代进口MCU领域是一个方向。比如说即将上市的比亚迪半导体,兆易创新以及国民技术等。

新能源汽车供给及影响:

供给是今年更需要关注的问题。核心的供应链公司还是在长三角地区;上海和苏州的汽车零部件断供导致不少车厂停工,对产业链影响是比较大的。车企一般有些零件备货,正常是一个月到三个月的备货量。如果疫情不超一个月,对于一些传统的企业还能撑住。超过一个月,对于新势力企业存货不足或供应链管理差的公司会先撑不住。蔚来是率先被爆出的,其他车企也受到不同程度压力。这会是今年的价格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至于停产会影响多少产量,要看疫情持续是否超过一个月。一个月之内是有希望在下半年修补回来。超过一个月对今年所有的假设都要大打折扣,因为复工不可能立马回到正常的生产水平,是有一个逐步进入的恢复过程。现在海外的投资人对于2022年跟2023年全球的电动车的预期有些担心的,一方面是原材料的涨价对销量的一个影响。中国去年占了新能源汽车全球将近一半的销售,只看中国就能看到全球一半的影响。海外的话,尤其是欧洲对新能源的法律法规和战略,是明确的去转型。总体来看的话,供应链的破坏导致了大家对终端交付的能力的担心,所以保守预期,今年中国大概 500万辆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