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算力需求如同“脱缰野马”,光模块作为

北美算力需求如同“脱缰野马”,光模块作为算力基石持续高景气。Lumentum和思科的财报就像两面镜子,映照出AI算力产业链的火爆。Lumentum光芯片EML收入翻倍,激光器供不应求,这不叫景气,这叫“给发动机加了氮气瓶”。思科的AI基础设施订单环比增长,证明AI算力需求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的落地。光模块/DCI/CPO 赛道,谁能抓住北美算力的机遇,谁就能吃到这波“大肉”。
国产算力正在“弯道超车”,自主可控是必选项。中国政府“规劝”企业避免使用英伟达H20芯片,这并非“闭关锁国”,而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量。寒武纪、昇腾、昆仑芯、海光等国产厂商,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能否打破海外垄断,决定了中国AI产业的未来。互联网巨头加速国产替代,寒武纪等厂商的测试反馈较高,这意味着国产算力不再是“备胎”,而是开始走向舞台中央。
数据中心电力供应告急,SO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或成“救命稻草”。北美AI的用电需求如同“黑洞”,传统的电力部署速度根本无法满足。大CSP(云服务提供商)被迫就近建设发电厂,这既是无奈之举,也是新的商机。SOFC 兼容天然气、氢气等燃料,模块化部署,高效率,这些特性完美契合数据中心的需求。在燃气轮机“一机难求”的情况下,SOFC 或许能“临危受命”,但成本和技术成熟度仍是拦路虎。
Micro-LED 崭露头角,AR 眼镜或将迎来“视界革命”。歌尔股份投资Micro-LED厂商Plessey,如同在XR赛道上“落下一子”。Plessey与Meta合作深厚,Micro-LED技术领先,这预示着AR眼镜的显示技术将迎来新的突破。歌尔在微显示和光波导领域早已布局多年,此次投资补齐了Micro-LED的能力版图,如同完成了XR赛道的“战略拼图”。
稳定币监管迎来转机,RWA(Real World Assets)或将“破茧成蝶”。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蚂蚁官宣完成首期算力RWA发行,这些信号表明,监管层对稳定币的态度正在转变。四方精创等公司参与香港金融系统建设,有望在稳定币领域“先人一步”。Web3.0与链上数据确权,将是金融科技的重要方向。
电子布行业迎来“戴维斯双击”,国产替代加速。宏和科技作为电子布龙头,正在享受量价齐升的红利。Q布(高算力PCB用电子布)需求井喷,CTE布(低膨胀电子布)存在显著预期差,这些都将推动宏和科技的业绩增长。国内电子布公司均处发展初期,未来有较大想象空间,但需要警惕的是,宏和科技的交流质量和口径是其短板。
液冷需求井喷,板式换热器价值凸显。液冷作为数据中心散热的未来趋势,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板式换热器作为CDU(冷却液分配单元)的核心组件,价值量占比高达25%~30%,这意味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康盛股份、宏盛股份、同飞股份等公司,有望在液冷产业链中分得一杯羹,但需要注意的是,N链该环节供应商目前以国际一线厂商为主。
商业航天迎来“政策东风”,低轨组网加速落地。国内商业航天审批转入绿通,这意味着政策层面对商业航天的支持力度正在加大。星网增强星即将下单,手机直连卫星技术验证星即将发布,这些都将打开商业航天的应用市场。航天动力、超捷股份、斯瑞新材等公司,有望在商业航天产业链中受益。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AI服务器产业链的爆发式增长,也带来了对上游材料和器件的巨大需求,这可能会导致部分环节的供给瓶颈和价格上涨。最大的变数在于,AI技术的快速迭代,可能会对现有产业链产生颠覆性影响。真正的隐忧在于,国产算力产业链能否真正摆脱对海外技术的依赖,实现自主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