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算力正迎来戴维斯双击的机会,但这“双

国产算力正迎来戴维斯双击的机会,但这“双击”能否持续,取决于两个关键要素。首先,是开源模型能否带来实实在在的流量。其次,国产供应链能否顶住压力,在产能和良率上实现跃升。如果这两个条件能够满足,国产算力将不仅是“阶段性滞涨的有力反馈”,而是真正进入上升通道。反之,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机器人轴向磁通电机,轻量化、散热和效率是“三板斧”。体积更小,力矩更大,重量更轻,散热更高。下游应用场景已经初步跑通,但微型化是需要啃下的“硬骨头”。新技术方向上,PCB板替代硅钢片定子、粉末冶金优化转子中钕铁硼磁体的精密嵌装值得关注。机器人电机这块“新大陆”能开垦出多少价值,还要看后续研发进展。
海外AI算力的增长逻辑正在从“线性”走向“指数级”。 Agentic Inference & Token,Token & Compute,二者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乘法甚至是指数。Token数量暴增,OpenAI都开始限制用户使用了,未来5个月算力要扩大一倍才能满足需求。海外AI算力产业链因此迎来加速期,回调即是上车时机。PCB、光模块、光互连等各个环节都值得重点关注,不过最大的风险在于,预期已经打满,要小心“见光死”。
AI应用商业化的奇点临近。智谱GLM-4.5V的开源,意味着视觉-语言模型进入“平民化”时代。性价比提升,全场景视觉推理,再加开源桌面应用,都在降低多模态应用的门槛。基模密集发布期已至,有望加速AI应用商业化。但需要注意的是,基模开源后,商业模式可能面临重塑。
医疗器械板块的反攻“号角”已经吹响。集采政策风向转变,高层明确提出“反内卷”,这是政策面的东风。商保的全国推广和医院结算的规范化,则改善了基本面。AI的赋能,更是为医疗器械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之前被压抑的资金,正在寻找新的出口,而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的医疗器械,无疑是理想的“避风港”。但也要看到,医疗器械的“水”依然很深,只有那些真正具备创新能力、能够成功出海的企业,才能最终胜出。
日本关东电化工厂爆炸,为全球三氟化氮供应带来数千吨的缺口,国产替代的“窗口期”再度开启。国内厂商积极布局,产能持续扩张,这波“天上掉馅饼”的机会,能否抓住?中船特气、南大光电、华特气体等龙头企业,有望迎来量价齐升。但要警惕的是,三氟化氮的技术门槛较高,国内厂商能否保证产品质量,满足下游客户的需求,将是关键。
液冷已成AI服务器的“标配”。AI服务器功耗飙升,风冷散热捉襟见肘,液冷散热应运而生。英伟达GB300系统已经引入机架级液冷设计,而黄仁勋更是预计未来将全面转向浸没式液冷方案。液冷正处于“军备竞赛”的起跑阶段,各路诸侯跑马圈地,抢占市场份额。但要注意,液冷产业链条长,涉及环节众多,切莫盲目追高,要仔细甄别,选择那些真正具备技术优势和客户渠道的企业。佳力图等厂商值得重点跟踪。
三年“通缩”之后,锂电中游能否迎来真正的“反转”? 铁锂全线亏损,行业会议探讨反内卷,说明“价格战”已经难以为继。六氟、铜箔等材料价格也已见底,反弹一触即发。而旺季将至,储能需求井喷,更是为锂电中游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要记住,反转并非一蹴而就,能否真正走出“价格战”的泥潭,还需要行业各方的共同努力。
海外AI算力互连,Scale Up成为关键词。算力硬件需求从锚定云厂商CapEx到锚定处理Token数,算力芯片从依赖GPU到GPU+ASIC并存,技术迭代从产品级别升级到网络架构级别升级,单芯片带宽提升,互连需求增速高于芯片增速,扩张Scale Up超节点是潜在最优解。光模块、PCB、铜互连,各种互连方式都有望深度受益。
液冷板更新进度加快,国内厂商“弯道超车”的机会来了。AI服务器功耗激增,传统风冷散热难以为继,液冷成为必然选择。佳力图等国内厂商积极布局,技术积累深厚,客户资源丰富,有望在AI服务器散热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但是,液冷技术门槛高,市场竞争激烈,能否持续创新,降低成本,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力传感器是人形机器人的“触觉神经”,谁能率先打入供应链,谁就能抢占先机。安培龙与T北美机器人团队对接,有望打破市场对其不用力传感和中国力传感的错误预期。此外,公司横向布局产品线,也有纵向产业链布局,芯片有望在26Q3实现自制,自制芯片一则有望提升利润率也可加速海外车企导入,或迎来价值重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