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芯片产业链调研纪要

会议纪要 2022-06-29 06:42

1、自动驾驶域供应链及国产替代的情况如何?

自动驾驶域有几个核心部件组成,最核心的是自动驾驶域库里的SoC,SoC是整个行业里面的精华,虽然SoC也有替代方案,如地平线、星驰、华为都可以做自动驾驶SoC的供应商,但是从用户画像以及车型定位来看,什么样的自动驾驶芯片,就意味着面向什么样的人群。一方面,国外比自动驾驶芯片比国内强,从技术参数看,5-10年的时间比较难追赶。另一方面,定位很关键,市场上还没有厂商处于垄断地位,驾驶芯片的供应链高中低各个层面都有,国内的华为、地平线、星驰等都是中低端市场,主要以低端用户为主。

车型定价通常分布在10万-20万之间,25万以上用户会一致选择高端芯片,国内的芯片厂商基本可以排除,因为国外的工艺、性能都比国内强,受外贸政策影响,全球顶尖供应都面向国外客户开放,国内很难拿到7纳米以下的。国内从低端切入是一个手段,但更多要去占领高端市场,否则容易被遗忘。

国外的英伟达、英特尔、赛灵思等非常厉害,例如英伟达在自动驾驶领域里,除了硬件外,还跟软件框架有关系,英伟达的GPU图形渲染处理器领域,一直都是世界霸主,全球有将近80%的市场份额。

从市场规模、用户接受度看,做的最好的是地平线,地平线的SoC已经大规模在国内车厂的很多车型上用到,用户的销售量接近百万级别,比如五菱、东风、一汽红旗、上汽,甚至新能源车威马,都是用的地平线的芯片方案。国内SoC应用有三个指标衡量自动驾驶芯片能否上去,第一是可靠性,第二是稳定性,第三是安全性,地平线已经达到这三个指标。

**地平线的成功是从低端市场切入,最高的上浮水平是20万左右的中巴车,再往上是不太可能的。**上汽有一款车与黑芝麻达成协议,去搭载黑芝麻的芯片去做验证。五菱、一汽等也有,但是放出来车型的量很少,目前感觉是应付自动驾驶的口号,没有主打操控体验。虽然国内的SoC自动驾驶芯片领域竞争非常激烈,地平线活下来没有任何问题。

黑芝麻情况不如地平线乐观,但是不会死。如果去谋求发展会面临压力,向高端市场走比较难,目前新能源车没有品牌去和黑芝麻合作。但是压力会慢慢解决,国内的长城、长安、比亚迪都有可能投黑芝麻,因为芯片价格诱惑,比地平线便宜,对于走性价比路线,这个做法还是有需求空间的

华为比较特殊,实力有,但是自己不了解车,给别人提供零部件,同时又做手机业务,比较乱。在自动驾驶领域,国内芯片领域最强的公司,最大的尴尬时没有足够多的客户,很少有明确表示搭载华为芯片的车,除了北汽极狐、小航汽车两款非常小众的车,存在感比较低。华为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都受到质疑,一方面是因为受众用户小,另一方面华为以前是做销售级电子,特殊电子的性能受到质疑。北汽极狐车的销量少,但是少部分客户体验完也不推广,也证明没有获得真正的口碑。

芯旺微、国科微、瑞芯微等公司层出不穷,中国自动驾驶领域,基本上有几十到上百家在做,按照淘汰理论,最后最多只有十几家能够活下来。首先,做芯片要烧很多的钱,其次,量也要上去,最后,芯片不能是过期产品,不然只能在低端市场发展,已经不赚钱了。

星驰是做智能驾驶芯片、智能座舱芯片,还有智能网关芯片的公司。理论上具备很强的实力,但是实际评估过芯片,有一段时间缺乏MCU,想用其SoC替换MCU,MCU虽然性能要求不高,但是对安全等级要求高,必须满足车规级的最高等级,这方面还存在质疑。为此验证了一下参数水平,星驰的自动驾驶芯片是比不上英伟达上一代的,跟最新的一代差别也非常大。目前乘用车还没有客户明确提出合作,但是已经在物流车上应用,比如美团等,物流车对比算力、图形渲染、安全等级等要求都比较低,可以以此为突破口。

2、隔离芯片未来国产厂商芯片的导入情况?

纳芯微是一个很不错的公司,很多车厂都接受其隔离芯片,主要是串口芯片用的比较多,发展前景非常好,但是也有顾虑,比如新能源车上的电压可能达到600-800V的高压,隔离芯片要能够承受强压,否则容易漏电,后果很严重。高端市场的德州仪器等能够保证不漏电,很多厂商还是比较谨慎,不去用国产的。但是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领域会用纳芯微的串口芯片,会用纳芯微的。这些都需要很低的电压,数量庞大,纳芯微的价格也比较低,用国产能带来成本的控制。

3、电源管理芯片,哪些国内厂商在车用会快一些?

国内的芯旺微、易驰好多品牌做的不错。目前电源芯片都是单核的比较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往自动驾驶的域控方向发展,把几个ECU进行集成成一个控制器,这个控制器上有很多电源,少的5-6个,多的比如BMS有十几路,这么多的电源,需要一个电源管理芯片,来进行逻辑控制。国内的单核对于以前的ECU影响不大,但是对于现在的自动驾驶域控来说需要压缩数量来节省布置空间。

分布式架构成本高,没办法接受,集中式架构是未来大势。国外的瑞萨有四核的电源管理芯片,英菲尼也有四核,甚至还有六核。普遍三核比较多,国内基本找不到替代品。第二,要考虑切换执行效率,在指定时间内迅速反应。

4、智能座舱这块,国内那家公司进展比较快一点?

国内全志走的比较快,很多的车厂用的都是全志,市场上的保有量不会低于50万,都属于15万以下的低端车。瑞芯微的保有量目前主机厂用的还是比较少的,比较冷门。

5、全志的芯片价格是怎么样的?

全志T3是200多,全智T5是500多。

6、国内车规级的MCU芯片有哪些厂商进展得比较快?目前有没有能够上车的?

瑞芯微、国科微、华为等都在做,但是芯旺微做的比较快,主机厂接受高。芯旺微的MCU和国际大厂的接口尺寸大小一样,有很大的优势。比如缺少国外的芯片,用国内的其他品牌需要改尺寸,芯旺微不需要,和国外厂商之间的设计是兼容的,不会耽误时间周期。

7、国内的国芯科技、杰发科技等上市公司进展如何?

是可以做,MCU很简单,没有技术门槛,只要安全可靠就行,国内厂商比较吃亏的就是用户接受度,很多车厂愿意去国外高价购买,也不愿当小白鼠。国产替代会实现,只是时间的问题,例如小鹏很多领域的MCU都换成了国产,除了自动驾驶领域。

8、国内除了小鹏,还有哪些车企MCU国产化推进比较快?

蔚来、理想都有,威马和哪吒的合同汽车是最快的,品牌的竞争力比较低,又是低端市场,成本管控的吸收力度会比较小,不允许物料的涨价幅度过高,就没有钱赚。

9、未来自动驾驶芯片的竞争格局是什么?

从整个下游主机厂的角度来看,主要取决于能够使用这些芯片的客户数量来评估。站在下游客户角度,没有被国外厂商垄断,出现了分化的状态,中低端市场上,国外的已经干不过国内的,国外的价格贵、交付周期长、还不保供,中低端市场不会选择他们。国内厂商便宜、交付周期端、承诺保供不涨价,配合度还高,中低端市场被国内厂商垄断。

竞争最激励的区域在中端市场,谁掌握中端,就掌握了天下,高端市场的需求很少。在中端市场上博弈,从技术层面和国外没办法比,可以打价格战。这样用户的选择会出现分派,例如蔚来品牌不变,考虑到口碑影响,不会用国产的,但是一旦成立新品牌,就会用,把价格优势体现出来的,目前是五五分。

国外的品牌优势还是有的,发展速度也比国内快,如果国内有政策引导,国产也会很快起来。高端市场的人才需要突破,国外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国外公司的核心研发团队也没有华人的身影,面临的困难大。目前主要还是价格战来获取市场份额,华为有可能去高端市场发展,华为有实力,但是自己不造车,缺乏客户来源。可以拿高端对中端,拿中端对低端。

10、英伟达111亿美金的芯片订单落地节奏是什么样?

目前来说,对数量还有金额没有质疑,但是以目前的产能很难达到,能完成70%-80%就很厉害了,除非扩充产线,也需要两年时间。Ori芯片的存活期也在3-5年,之后就会被市场淘汰,真正的售卖期只有三年。

11、量比较多的新车型装中端还是高端自动驾驶芯片更多?

自动驾驶没有想象中发展那么快,只是概念上的普及,未来2-3年内,中低端自动驾驶还存在非常大的市场,高端市场也不能忽视。例如小鹏,宣传时一定是定位高端,但是真正落地的是中端。

12、国产公司不同的量对应不同的价格,大概什么样的量对应什么样的单价?

地平线起订量是3000套作为起点,3000套的中端价格大约是1800,高端是2400-2600;5000套以上,价格是1600-1800;10000套以上,价格就降到1200-1400;两万套以上,价格在800-1000;30000套以上,价格700多。

黑芝麻起订量1000套,高端的价格1600;3000套的价格1250;5000套860左右;10000-20000套,价格是750左右;80000套以上,价格600左右。

星驰主要客户是物流、美团,报价不是很详细。

13、油车、电动车的隔离芯片一般是多少颗,按低压高压分是什么情况?价格是怎么样的?

没有具体统计,粗略估计高压是10-20。跟车型定位有关,例如小鹏,高端车是800V的高压,比380V的高压所用隔离芯片多。低压接口芯片至少是几十颗往上,国产低压就2-3快钱,高压贵很多,进口一颗要上千,这里面有炒货的情况,没有炒货,正常在2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