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政治局会议展望

来源:雪球App,作者: 707的牛,(https://xueqiu.com/5978995780/218061591)

通常每年的四月下旬会有一次政治局会议,讨论年内经济工作安排。

从历史上最近几年的4月政治局会议来看,多数属于对当年“两会”定调的延伸,也有个别年份(如2018年突发中美贸易摩擦)及时作出了新的调整。

今年4月政治局会议如何定调?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分别观察一下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

    一、国际方面: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多个“稳态”和“游戏规则”被打破

    不仅仅是疫情导致的,更有后来发生的俄乌冲突,目前来看,这些新的变化包括:

1、 大国之间的游戏规则不再仅限于经济制裁,俄乌冲突就是一个例证。

2、 短期可能出现两个割裂的能源市场。一方面是欧洲的能源掣肘,另一方面是以印度为代表的的部分国家正在以便宜价格从俄罗斯进口能源。

3、 无论是物流、安全、原材料产地还是用工成本的原因,全球跨境产业链都在重塑。

4、 全国经济增速和政策环境分裂为四个层级:

(1) 美国:短期面对的是高增长、高通胀的“双高”局面。

(2) 欧洲:经济增长并没有快速恢复,加上俄乌冲突带来的影响,陷入“滞涨”的可能性更大。

(3) 中国和日本:两国央行都在为经济增长的低迷而不得不采取不同程度的宽松政策。

(4) 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原有的外债不得不面临更高的利息支出,外部账户恶化的国家会首先面对资本外流、货币贬值的压力。

(5) 少数资源出口国在目前全球供应链扭曲的情况下仍然会获益,而以制造业见长和依赖出口的一些国家不得不面临上游和下游的压力。

    这些国际间“稳态”和“游戏规则”的新变化,对我国参与国际协作的外部环境造成了重要影响。这意味着如果月底的政治局会议涉及到对外部环境的描述,很可能再次提及“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今年“两会”时的表述)。当然,“全球疫情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也是年初以来一直持续的现象。

    二、国内方面:疫情持续、需求偏弱、上下游价格传导不畅、地产债务风险是四个首要问题

1、国内疫情反弹,除了我们所熟知的抑制消费以外,海波澳阔以下影响:

(1)物流受阻,会间接加大中下游生产成本

(2)拖累居民购房回暖,并对“地产后周期”子行业产生影响

(3)对“保就业”提出挑战

2、除了疫情持续以外,国内终端需求偏弱也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实这一点在今年3月的“两会”上也有提及。当时的提法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要想提振需求,除了针对疫情“严防死守”早日助力人民生活回到正常轨道以外,保障企业利润(尤其是中下游企业利润)、保就业、通过减税降费的方式促进企业利润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也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3、上下游价格传导不畅

一方面,部分输入型上游资源品价格高企;另一方面,人员到岗不足,物流运输不畅,交货周期延长等供应链问题导致中下游企业利润受损。因此,政治局会议很可能就“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价格传导”以及“降低中下游企业和民营企业经营/借贷成本”做出针对指导。

4、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

此前,市场一度认为各地本着“因城施策”的原则,或多或少放开商品房限购等政策就可以促进商品房成交,缓解地产企业现金流压力。现在来看,或许一线与二三线城市之间的需求差距将会拉大。而且放松限购一类的方式只是从供给端做了调整,居民需求端仍旧存在问题。一个典型的现象是,如果居民对未来收入前景担忧,就会减缓档期的改善性住房需求。因此,除了几个特殊的一线城市以外,其余二三线城市若想促进商品房成交,就必须要在需求端下功课。

前期突出的是房地产企业的“美元债”问题。有意思的是,有报道称国内多家房企正计划以银行增信模式重启美元债。采用备用信用证发行模式,意味着房企发行美元债时由银行提供备用信用证,若债券发生违约,则由开证行承担兑付责任,约等于银行为该笔债劵提供了信用担保。也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备用信用证发行模式为房企恢复美元债再融资通道提供了可行的方法,拥有备用信用证的新发美元债因其拥有的信用担保也可降低发行成本,提高债劵的评级,帮助企业打开再融资窗口,缓解短期流动性压力。

4月以来北京、深圳、成都等城市看房人群明显增加,尽管成交端仍以观望为主,但个别项目已开始放量。二季度将成为房地产市场能否触底回升的重要窗口期。

    除了以上四个问题,当前市场还对此次政治局会议是否谈论以下两点颇感兴趣:一是是否谈及全面降准降息,二是是否谈及房住不炒

    1、关于全面降息降准

4月6日的国常会提出“适时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尽管按常理讲,以往国常会层面提降准降息,后面一两周就可以落地。但前面有了3月份屡次预期扑空的经历,建议对降准降息建议保持中立观望,因为很可能盼来的是类似于“降低银行交易成本”的工具(再贷款等)。

    2、关于“房住不炒”。

实际上,不论本月底的政治局会议提不提,大原则都是要坚持的。正如前面所讲,现在的情况是,除了少数几个一线城市以外,其它城市的商品房供给(限购)或许不再是主要矛盾,居民的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才是关键。一方面牵扯到购买成本,一方面牵扯到居民的预期收入。所以,商品房的成交能否改善,与“稳就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回到金融市场,上述针对本月政治局会议的猜测,会为A股市场带来哪些机遇?

1、 针对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大概率提倡能源和粮食作物的内部保障,相关产品及替代品存在机遇。

2、 针对国内疫情防控,在疫情依旧频发的状态下,生物医药板块阶段性看多;一旦上海等地疫情消除,包括物流、线下消费/服务(交运等)都有望迎来反弹。

3、 针对上下游产业链价格传导,如果国内上游资源品价格管控到位,下一步有望看到中游企业利润改善(部分对海外原材料需求较高的行业除外)。

4、 关于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随着宽松政策的不断落地和未来某时点商品房成交的企稳反弹,地产和银行板块都有望收益。但近期地产行业已经提前反应。

5、 如果当真能落实全面降息降准,大金融板块将第一时间受益。

附录1:当前行业估值所处位置(截至4月7日收盘)


附录2:近年来历次春季政治局会议定调与当时的历史环境

1、2018年:4月23日召开

当年的政治局会议很特殊,因为前一年(2017)还在强调“三去一降一补”,宏观经济政策总基调还是抑制投资过热,强调去杠杆。而2018年2月下旬中美贸易摩擦开始展露苗头,当年的“两会”召开于3月5日,隔日(3月6日)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提出“中方不想同美方打贸易战,但绝不能坐视中国利益受损害”。说明从这一时间起,政策层已经认识到贸易摩擦和逆全球化问题可能影响供给侧改革的正常推进。

如果将当年3月5日的“两会”和4月23日的政治局会议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在经历了将近两个月的贸易问题困扰之后,2018年4月底政治局会议在“两会”定调的基础上做了些“紧跟时宜的调整”:


可见,2018年4月份的政治局会议充分考虑了贸易摩擦的远期影响,所以很多定调较当年3月初的“两会”有所调整,并且还着重增添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类表述。

2、2019年:4月19日召开

    贸易摩擦第二年,2019年的“两会”通稿颁布于3月5日,春季政治局会议召开于4月19日。

除了定调“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外,最大的亮点是首次提出经济下行存在“体制性”因素,这其中的内涵很丰富。会议提出“中国经济仍然存在下行压力,这其中既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的是结构性的、体质性的”——不仅提了结构性,还提了体制性,“改革行情”成为当年市场最响的号角。

3、2020年:4月17日召开,但由于疫情原因,当年的两会延迟到5月下旬     

2020年爆发了新冠疫情,所以当年的“两会”并没有在3月份举行,而是改在5月21-22日。但4月17日却召开了政治局会议。那次政治局会议首提“六保”,提出降息降准。在以往的高层会议中很少会直接提到降息政策,但此次会议专门提到具体工具,意味着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货币政策的宽松力度将会加强,超越此前的稳健定调。

最终,当年“两会”定调如下:


     4、2021年:4月30日召开:

    主基调就是告知市场,全球疫情修复仍然极不稳定。我国政府尽一切可能将疫情拒之门外,国内生产部门要利用好这个得来不易的时间窗口,继续抓经济增速。

政策环境:货币环境边际宽松、广义信用环境要允许实体部门加杠杆,尤其是制造业。

两个关键词非常有意思:“把握好时度效”、“固本培元”,意味着此次政治会议关于宏观政策的定调并非永久不变,后面可能根据全球实事调整,随时准备编辑改变。好在“固本培元”预示着由松入紧要存在一定时滞,不急转弯。

    提出了几个战略投资机会:工业互联网、数字产业化、碳达峰碳中和、新能源

提出“以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长支撑内需持续扩大”、“制定存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这个很应景,毕竟全球2020年以来的新一轮放水加大了各国的贫富分化,如果普通民众可支配收入萎靡,肯定是不利于消费的。(以上观点属于转发)

@今日话题    @雪球达人秀    @502的牛   

$上证指数(SH000001)$    $沪深300(SH000300)$    $创业板指(SZ399006)$   

来源:xueqiu日期:202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