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链代工调研纪要

以下是专家观点:

Bryce:之前您曾提过公司开始进入电脑代工业务领域,5月份曾接到一个订单,目前情况如何?

专家:订单已经确定,主要以收购一家厂区进行,收购并在公司业务范围内,规模并不大,只属于一般的项目部门,目前进度是已完成收购并确定量产过程中。

Bryce:展望下其体量有多大?

专家:目前体量较小,总体收入在10亿的范围内,其厂区规模目前仅三个车间,人员1000~2000人左右。

Bryce:公司是将其作为一个试点,后续为进入A公司电脑代工做打算吗?

专家:是,基于公司之前没有电脑代工的技术或人才,目前做这种电脑代工主要想进行人才培养或业务适应,公司还是最想从A客户里拿到电脑代工单子。

Bryce:展望下目前公司对A客户电脑代工业务是否有其他进展或动作,还是仅限于此?

专家:目前在沟通中,有个团队在今年7~8月份已经去了美国和A公司商谈,目前该团队还未回来,但是否能拿下此单并不确定。A客户了解公司的工作态度和组装速度,也知道一旦给公司订单后公司冲量的速度也会更快,毕竟目前公司已经有一些如外壳类代加工业务以及一些其他的外观件等,如果公司参与到组装环节,可能公司某些配件的份额会提升很快,这其实在手表、耳机等业务方面也有类似情形。因此,A客户可能会有些顾虑,并考虑是否要给公司电脑代工的订单。

Bryce:假设这个订单能成功,展望公司可能占多少份额?

专家:如果能拿到10%的份额的话就很不错。做组装也是为了做更多的零部件。但目前A客户并不积极,公司这方面业务阻力还是较大。

Bryce:A客户的顾虑在哪?

专家:A客户比较了解公司做事风格。公司很多时候以降价冲量的方式进行,但A客户不太喜欢这种风格,其希望大家都有利润、都能正常速度稳步推进业务,也希望成本能减少但不希望以这种方式进行,A客户更希望能保证质量,因此A客户对目前公司进入电脑代工会有顾虑。基于这种考虑,公司曾和A客户商谈,是否能从一些内构件或一些模组的组装开始,例如电脑的后盖壳中的一部分内容,公司有概率拿到一些组装订单。

Bryce:意思是当下可能较难直接获取整机电脑代工订单,但公司可能先从一些模组入手?

专家:是的。退而求其次,如果拿到整机业务比较困难,可以先做一部分结构件或模组的组装,以增加一些附加值和公司自己的配件,同时也可以构建这些模组的供应链,这也对后期可能做整机代工提供帮助。

Bryce:您刚才说,A客户考虑公司可能低价冲量的方式进入该业务,导致质量下降,因此A客户才有顾虑,但A客户应该有自己的良率或环节管控,包括手机或其他业务也是这样。为什么A客户会认为公司价格低,因此质量可能会下降,因此暂时就会对提供给公司电脑代工订单抱有顾虑?

专家:A客户是有这方面的顾虑的,他们不希望风险太高。这是基于,一般情况下,基于低价冲量的方式,公司有了代工的订单后可能会将部分配件转移到自己的供应链。假设某个A配件是A级管控,如果该配件是从其他供应链供货,那公司的品质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不能有一点水分,但如果是内购,公司的兄弟厂商供货,多少会有一些放松,这些情况其实A客户也心知肚明,但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在手表金属壳业务中较明显,曾经联丰供应70-80%的手表外壳,当公司代工2年后,公司自己提供的手表壳份额能占到50-60%,基本将联丰的单子拿完。再例如,A客户让公司指定用一部分公司去做,假设指定蓝思去做外壳,但蓝思的验证期也会有1~2个月,这一段窗口期公司还是会用自己或兄弟厂商的零部件,这些份额其实A客户较难控制,也很难强制制定每个公司具体份额是多少,还是手表外壳的例子,一开始公司份额10%,最后发现公司的份额越来越高。

Bryce:电脑代工目前A客户主要供应商是哪些,过去份额大约多少?

专家:富士康占比较大,30-40%份额,另外其配件占比也非常高。其次为华硕、纬创、英业达,可能占比20-25%左右,另外闻泰也在进入该领域。

Bryce:基于刚才的假设,假设公司未来能获得5-10%左右的电脑代工订单,您觉得最可能是从哪家对手中拿过来的,或者从哪个产品上?

专家:应该是笔记本,pad暂时较难。

Bryce:展望下可能是哪些型号?

专家:目前不确定,基本客户给的单子都会做。如果是pad更好,这部分组装利润也会更高一些。

Bryce:可是pad的收入体量应该没有笔记本大吧?

专家:是的。但净利率会高一些,基于其组装线短、物流成本低。

Bryce:两者之间净利率水平大约多少?

专家:pad约略低于5%,笔记本3~4%。

Bryce:iPhone 16/17方面,展望下公司是否有一些老部件或模组的升级、新部件的导入?

专家:16机型整体变化不大,其中变化较大的是侧边按键模组是公司在做,另外中板份额开始逐步增长。今年组装份额今年变化不大,主要提升点在零部件。

Bryce:关于零部件的展望是否能够具体一些?如什么零部件从什么样的份额增长多少?

专家:外框部分公司想打入A客户但一直未成功;侧边几个按键,原本从10%增长至30%份额;新出的牌照按键(带蓝宝石),其组装代工的份额几乎均是公司在组装,富士康也有一小部分;中板电路板,从去年的16~17%增长至42%左右,不过这里的份额是自己组装的份额;侧边电动马达从之前13%,每年增长1~2%,今年增长至35~38%,基于公司吃掉了一部分瑞声和歌尔的份额;麦克风和扬声器,之前给富士康或纬创供货时占比10%+,但目前增长至31%,iPhone 17也可能会有更多的增长。

Bryce:您说的麦克风和扬声器,展望下在iPhone 17的份额?

专家:目前是31%,如果能再增长10~15%就更好了。

Bryce:这些零部件的增长原因主要基于代工份额越来越高?

专家:对。一般供应链有一供、二供、三供等,公司组装生产排单时,客户会给公司具体供应商有多少量,这是必须按照客户的要求来,公司无法改变,但量产环节,客户虽然也会指出具体供应商大致占多少份额,但此时公司可以给客户反馈,组装的时候遇到哪些问题、这家供应商零件有缺陷、可能需要让其修改优化等,然后再提出可以暂时先用公司自己的零件顶上,时间可能持续十几天或半个月,这样公司的份额就能逐步提高。目前这是行业内的共识,谁先拿到更多的组装份额,谁的零部件份额就可以越多,富士康也如此。之前公司给富士康送样按键这种零部件时,每年的份额增长很少,可能只有2~3%。

Bryce:关于富士康从印度工厂回迁的事情是否了解?

专家:不会是完全迁回来,而是将那部分占比降低,可能降低10%。整体而言是印度的工作效率、生产品质和国内没法比,UPH公司的产线可以做到460~480,而印度工厂只有300多甚至更低,因此富士康可能计算得出成本比国内还高,因此才可能做这种动作。

Bryce:你刚说只迁回10%产能,这似乎并不多,请问这个数字是最终的产能迁移目标还是只是一个过程量,展望下其最终可能会迁回如50%这样的比例?

专家:不是最终比例,可能会再迁回一部分。公司也尝试过让印度分公司做业务,但最终效果并不好,基于印度的不加班文化、工作态度、工作效率等。越南稍微好一些,公司的手表、耳机等业务也迁移至了越南,基于政治或贸易问题,但确实没办法和国内比较。一般而言,特别精细的工作会在国内完成,如在国内组装精细的小件,变成大件后再迁给他们做。

Bryce:这是否不利于公司的竞争?基于富士康在中国产能占比逐步提升后,可能和公司形成直接的市场化竞争,尤其对于本身A客户基于政治因素考虑外迁的这部分产能?

专家:确实有此方面顾虑。而且公司原来和A客户计划架构60条产线,但从去年开始几乎没有增加,今年公司自己主张新建了4条线,但A客户没有将产能冲上来,也没有要求公司新增多少条产线,总体而言此方面有些放缓甚至停止增长,目前A客户的增长还是在富士康那边。

Bryce:关于iPhone的AI功能,其市场反响如何,以及展望下其对公司业务的影响?

专家:目前对公司影响不大,主要看消费者是否接受,如果市场反响较好,可能会使公司组装的UTR或产能增多,公司只是做硬件层面,客户的AI主要升级在软件,直接受益的可能不会是公司。

Bryce:如果AI市场接受度较好,手机可能有部分零部件需要升级来承载其功能,业内是否有这样的趋势或新闻?

专家:有供应链似乎在配合A客户做这些内容,例如一些降温材料、通讯部件等,但更细的个人不清楚。

Bryce:个人理解可能每年10-12月是A公司确定的重要节点,展望下目前业内是否有一些订单、稼动率等变化?

专家:公司目前总产能7600~8500万台左右,占比可能在iPhone的40%甚至更高。从稼动率看,有近4条线尚未完全稼动,公司有约40多条产线,而目前有43~45条线在生产。UPH来看,目前是460左右,公司给客户报的是430~450,考虑到产能可能不能排的太满,客户也会有一些顾虑。这些数据基本和去年持平,基本没有增长,如果那4条线都能够运行起来,可能有6~8%的增长。

Bryce:展望下MR业务近期的动态?之前似乎稼动率下降一半左右。

专家:确实下降了一半左右。MR目前每天产量1200个,而且可能在11月份停产。但好消息是国庆节后之前分流出去的MR人员会回到原有岗位,之前曾经说这部分员工,基于被富士康拿走份额或客户想暂缓MR进度,而被分流出去。但目前客户指定让曾经这部分的原班人马来进行下一代的升级,这里不能从完全意义上说是下一代(即MR二代)的研发,而是在原有MR一代上进行升级。一代会于11月份停产,基于其外接电源、开机关机等问题,而且客户想升级里面的芯片,另外MR一代还会送给近视消费者一个400度镜片,而现在公司在配合客户进行此方面的升级,可能MR二代会直接输入近视的度数,MR可以通过马达自动调焦而不需要赠送镜片,客户目前似乎已经在申请此方面的专利。

Bryce:展望下11月停产大概停到何时?MR一代以后完全不生产了吗?

专家:可能不会再生产了。

Bryce:因此从其开始生产到今年11月份的所有的量,可能对应的就是目前市场消费者的需求量,甚至还消化不掉?

专家:是的,可能这个量也是一代的极限了,但这种停产应该不会是一下子停滞到0,可能是陆续、逐步的方式。

Bryce:既然MR市场接受度如此差,为何客户选择在当前时点重启研发?

专家:客户可能还是比较看好此市场,而且客户从很多年前就开始投入,成本也很高。刚刚推向市场就直接不做的可能性很低,客户认为其有一定的市场和升级空间,而且一代也并不是面对普通消费者,未来客户可能想优化到可以推向普通消费者群体。

Bryce:公司为什么大部分代工份额都在iPhone 15等机型,而16主要是富士康,两者之间主要的差距在何处?

专家:技术差距不大。主要是之前富士康主导,公司在13、14机型没有NPI,15才开始有,A客户是让公司逐步去接触一些。而且公司的组装产线是优于富士康的,基于公司的自动化程度更高,但毕竟公司属于二供。后续公司尽量做到新机型的NPI,如iPhone 17可能有机会。

匿名投资者:是否能大致了解下iPhone 17的一些零部件?

专家:不方便说。目前外界想了解iPhone 17的BOM表,但目前BOM还未送到供应链中,如果外界知道iPhone 17的BOM,而现在公司接触到17机型,如果市场立刻知道了17的BOM表,那对公司会非常不利,因此想了解17机型可能需要BOM传到上游供应链手中时。

匿名投资者:展望下iPhone 18预研是否开始?以及听闻富士康拿回后摄潜望的份额,这点是否准确?

专家:个人不方便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也无法证实此消息是否正确。但这个信息是存在的,目前也有人在讨论这件事。

匿名投资者:iPhone 16目前生产计划是否临时调整?

专家:没有。目前公司这部分是满产的,客户让公司有多少出多少,此时也不会存在砍单、放缓订单、降低产能等情况,当前是冲量的时候,一般当下时点是所有型号UTR或UPH的最高峰,一般低峰期是11底~12月,最明显的是春节。$工业富联(SH601138)$ $立讯精密(SZ002475)$ $歌尔股份(SZ002241)$

来源:xueqiu日期:2024-10-09